在核医学靶向治疗领域,钇-90(90Y)和镥-177(177Lu)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治疗性核素,被誉为抗击癌症的“核弹头”。这两种核素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析它们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的发病率持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已成为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比超过80%。中国国家卫健委报告也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是老年人主要死因,其中AD患者人数已居世界首位。
当手术刀遭遇深部肿瘤的禁区,当传统放疗的无差别轰炸伤及无辜组织,当化疗药物在全身循环中引发连锁风暴——人类对抗癌症的征途上,精准始终是难以企及的圣杯。然而,一种融合了核物理尖端智慧与生物靶向精妙设计的疗法——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正以“细胞级核导弹”的姿态,为突破这一困局带来革命性的曙光。
近期,Telix Pharmaceuticals Limited宣布,其针对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的治疗候选药物TLX400(177Lu-DOTAGA.Glu.(FAPi))临床试验结果已发表于美国甲状腺协会的官方期刊《Thyroid Journal》。该候选药物在侵袭性放射性碘抵抗(RAI-R)甲状腺癌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TLX400的临床试验结果已有详细解释和分析,本文将重心置于TLX400的安全性,将回顾性朔源TLX400及其二聚体177Lu-DOTAGA.(SA.FAPi)2的生物体分布和辐射剂量。
在肿瘤诊疗领域,PET-CT的标准化摄取值(SUV)是评估病灶代谢活性的“黄金指标”。然而,一个长期困扰临床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同一患者的SUV值,可能因设备型号、重建算法甚至软件版本的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这种“设备依赖”的特性,让SUV的跨中心、跨设备可比性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误导疗效判断。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通过追踪放射性示踪剂(如¹⁸F-FDG)在体内的分布,揭示代谢活性。传统静态成像在注射示踪剂后固定时间(如60分钟)采集图像,以“标准化摄取值(SUV)”反映局部代谢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