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疗效评估的范式革命:深度解析RECIP 1.0的理论、实践与超越

2025-11-10

临影医药

73 #IRC

 

 

近日,177Lu-Pluvicto正式获批上市,代表着中国核素治疗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借着这个机会,本文和大家分享一个177Lu-PSMA核素治疗相关的疗效评估方式:RECIP1.0。其相较于前列腺癌治疗常规的评估方式,如RECIST1.1PCWG3,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RECIP 1.0的特定适用对象

 

任何一项技术标准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RECIP 1.0并非一个普适性的肿瘤评估工具,它的设计精准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患者群体与治疗场景。

 

1.疾病阶段: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RECIP 1.0的核心适用对象是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这是前列腺癌的终末阶段,其特征是:

  • 转移性:癌细胞已扩散至骨骼、淋巴结、肝脏等远处器官。
  • 去势抵抗性:即便在体内雄激素被极度抑制的情况下,肿瘤依然持续进展。

 

mCRPC阶段疾病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传统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正是诸如177Lu-PSMA等新型靶向疗法大显身手的舞台,也成为RECIP标准应用的主战场

 

2.治疗背景:PSMA靶向放射性配体疗法

RECIP 1.0的评估逻辑,与PSMA靶向治疗的作用机制紧密耦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已于全球多地获批的177Lu-PSMA-617

  • 作用原理:177Lu-PSMA是一种能够精准结合PSMA蛋白的放射性药物。PSMA在前列腺癌细胞表面,尤其是mCRPC细胞上高度表达。药物注入体内后,像生物导弹一样定向聚集在肿瘤病灶,其携带的放射性同位素177Lu释放的β射线,能够近距离杀伤癌细胞。
  • 评估耦合性:正因为治疗靶点是PSMA,那么用于评估疗效的影像学工具,自然也应能探测PSMA的表达与变化。PSMA PET/CT正是这样的工具,而RECIP 1.0则是解读PSMA PET/CT影像的密码本

 

3.影像学基础:PSMA PET/CT检查

RECIP 1.0的执行,完全依赖于PSMA PET/CT成像技术。

  • PET 部分负责功能成像,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如68Ga-PSMA-11,18F-DCFPyL),直观显示全身PSMA阳性病灶的分布与摄取强度。
  • CT 部分负责解剖成像,提供精确的病灶定位和形态学信息。

 

两者融合,实现了“1+1>2”的效果,为RECIP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提供了唯一的数据源。

 

总结而言,RECIP 1.0的典型适用场景是:一名mCRPC患者,在接受177Lu-PSMAPSMA靶向治疗前后,通过PSMA PET/CT进行疗效评估。

 

 

二、RECIP 1.0的评估方法论

 

RECIP 1.0的评估体系建立在两大核心支柱之上:全身肿瘤负荷的量化与新发病灶的定性判断。其方法论的精妙之处,在于将这两个维度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

 

1.支柱一:PSMA阳性总肿瘤体积的量化

这是RECIP 1.0区别于所有传统标准的革命性特征。

 

量化对象

全身PSMA阳性总肿瘤体积。它要求使用专用的影像分析软件(如研究中所用的qPSMA),对基线和中期的PSMA PET图像进行全自动或半自动的肿瘤病灶勾画与分割,最终计算出一个以毫升为单位的总体积数值。

 

技术内涵

  • 全局性:它不再像RECIST那样只测量几个选定的靶病灶,而是试图捕捉全身所有可探测到的疾病负荷,避免了以偏概全的风险。
  • 靶向性:它只计算PSMA阳性的部分,这直接反映了对PSMA靶向治疗有潜在应答的肿瘤细胞集群,与治疗机制完美对应。
  • 敏感性:体积变化比单一方向的直径测量,对肿瘤负荷的变化更为敏感。

 

阈值设定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生存关联性研究,RECIP 1.0确定了关键的操作阈值:

  • 部分缓解:TTV减少 ≥ 30%
  • 疾病进展:TTV增加 ≥ 20%

这些阈值并非凭空设定,而是被统计学验证为最能预测患者长期生存 outcome 的临界点。

 

2.支柱二:新发病灶的综合判断

这是RECIP 1.0应对肿瘤异质性的智慧之眼

 

定义的双模态性:RECIP 1.0明确规定,新病灶包括:

  • PSMA PET上出现的新病灶:即新的局灶性PSMA摄取,且其活性高于周围背景和血液池。
  • CT上出现的新病灶:即任何在随访CT上检测到的新恶性病灶,无论其PSMA摄取高低。

 

生物学深意:这一定义至关重要。一个在CT上清晰可见但PSMA PET阴性的新病灶,强烈暗示了PSMA阴性克隆的出现。这是在治疗压力下,肿瘤细胞通过克隆演化产生的耐药亚群。RECIP 1.0通过将此纳入评估,实现了对耐药性进展的早期预警。

 

3.整合逻辑:四分类系统的建立

将上述两个支柱结合,便形成了RECIP 1.0的四大分类:

  • 完全缓解:中期PET上所有PSMA阳性病灶完全消失。
  • 部分缓解:TTV减少≥30% 并且 无任何新发病灶。
  • 疾病进展:TTV增加≥20% 并且 有任何新发病灶。
  • 疾病稳定:所有不属于PRPD的情况(即灰色地带)。

 

这个分类系统的精妙之处,尤其体现在对异质性反应的处理上。例如,一个患者TTV减少了40%(远超PR标准),但同时出现了一个新的PSMA阴性骨转移灶。

 

根据RECIP传统标准:可能因PSA大幅下降和大部分病灶缩小而判定为有效,或因为新病灶的产生而判断为PD,而RECIP 1.0:则明确判定为疾病稳定。

 

这一判定向临床医生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当前治疗虽对PSMA阳性克隆有效,但已无法控制全局,疾病出现了耐药的逃逸现象。这为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决策依据。

 

 

三、RECIP 1.0与传统标准的根本性差异

 

RECIP 1.0的先进性,只有在与常规评估手段的对比中才能得以彰显。它不是在旧体系上的修修补补,而是一次从基础到技术路径的全面超越。

 

1.与RECIST 1.1的差异:从“形态采样”到“功能全景”

 

2.与PCWG3的差异:从“间接推测”到“直接观测”

PCWG3是前列腺癌领域的专用标准,结合了CT、骨扫描和PSA,但它仍有巨大局限。

  • 骨扫描的陷阱:骨扫描反映的是成骨细胞的活性,而非肿瘤细胞本身。治疗后的炎症修复(闪烁现象)常被误判为疾病进展。
  • RECIP的精准:PSMA PET直接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PSMA蛋白,特异性极高,能有效区分肿瘤活性与治疗相关改变,极大减少了假阳性。

 

3.与PERCIST的差异:从“通用代谢”到“专属靶点”

PERCISTFDG PET的评估标准,虽同属功能影像,但与RECIP有本质不同。

  • 生物学目标:PERCIST看的是糖代谢(Warburg效应),是一种广谱的肿瘤特性;RECIP看的是PSMA蛋白表达,是前列腺癌(尤其mCRPC)的特异性靶点。
  • 量化方法:PERCIST关注最活跃病灶的SUV峰值;RECIP关注全身PSMA阳性体积。前者是取样,后者是普查

 

4.与PSA的差异:从“血清迷雾”到“影像晴空”

PSA是前列腺癌最重要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但其在评估中存在迷雾

  • 滞后与闪烁:PSA变化可能滞后于影像学变化。治疗初期可能出现一过性升高(闪烁现象),误导判断。
  • 不完美相关:PSA水平与肿瘤负荷并非绝对线性相关,尤其在有异质性反应时。
  • RECIP的价值:RECIP提供了独立于PSA的、直观的影像学证据。研究证实,在PSA未进展的患者中,约有14%已通过RECIP发现影像学进展;在PSA未应答的患者中,约有13%已通过RECIP发现影像学缓解。RECIP提供了PSA无法提供的增量信息,实现了更早期的决策干预。

 

 

四、核心优势——RECIP 1.0的临床与学术价值

 

经过上述对比,RECIP 1.0的优势已然清晰,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四大核心价值:

 

1.预后预测的精准化

RECIP 1.0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影像分类,而是一个经过验证的预后生物标志物。研究明确显示,被划分为RECIP-PRRECIP-SDRECIP-PD的患者,其中位总生存期存在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差异(如21.7vs 13.1vs 8.3月)。这使得医生能更准确地把握患者的疾病轨迹。

 

2.临床决策的前瞻化

通过精准识别异质性反应和早期预警“PSMA阴性克隆RECIP 1.0将疗效评估从被动的结果汇报转变为主动的战略预警。它促使医生在肿瘤尚未全面失控前就思考后续治疗方案,实现了真正的前瞻性管理,避免患者长期暴露于无效治疗及其副作用之下。

 

3.临床试验的现代化

RECIP 1.0mCRPC的新药研发提供了现代化工具。

  • 更优的终点:其提出的 “PSA + RECIP”复合终点,在研究中被证明比单一PSA终点具有更高的预后判断准确性。这意味著在临床试验中,使用此复合终点可能用更小的样本量、更短的时间,得出更可靠的结论。
  • 客观反应率:RECIP提供的客观影像学缓解率,是新药审评中极具分量的 efficacy 证据。

 

4.评估流程的实用化

尽管其核心是定量,但后续研究证实,经过培训的医生通过视觉定性评估,其判断结果与软件定量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这极大地降低了RECIP 1.0的临床推广门槛,使其具备了在广大医院中立即应用的可行性,而非仅停留在科研阶段的空中楼阁

 

 

五、结语

 

RECIP 1.0代表了肿瘤疗效评估的未来方向:与治疗机制同源、基于全身定量、整合多模态信息、并直接服务于精准临床决策。它不仅是晚期前列腺癌领域的重大进步,更为所有实体瘤的疗效评估范式演进提供了宝贵的蓝图。当然,RECIP 1.0仍在演进中,其在前瞻性大规模队列中的验证、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以及在其他治疗背景下的应用,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但毋庸置疑,它已经为迷雾中的航行点亮了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晚期前列腺癌治疗迈向更精准、更富希望的未来。

 

撰写:芦鑫淼

审核:秦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