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有临医药
在新药临床试验中,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作用靶点备受关注,而给药途径和剂型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却易被忽视。10月23日,有临医药医学总监武亚玲博士进行专题分享,系统分析给药途径与剂型对临床试验各环节的深远影响,为业内同仁提供实践参考。

厘清概念:区分“途径”与“剂型”
武博首先明确了两个基本概念。“给药途径”指药物进入人体的路径,如口服、注射、吸入。“剂型”则是将原料药加工成便于使用的形式,如片剂、胶囊、注射液等。
她指出,二者关系复杂:一种给药途径可对应多种剂型(如口服可有片剂、胶囊、口服液);一种剂型也可能用于多种途径。在临床试验设计和CRF填写时,需同时明确二者,确保信息准确。
临床常见给药途径的权衡
武博结合实例,分析了不同给药途径的临床考量:
对临床试验各环节的具体影响
武博重点阐述了给药途径选择如何直接影响试验运营的多个方面:
案例解析:地西泮的多途径应用
武亚玲博士以地西泮为例,生动说明了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如何服务于截然不同的临床场景。地西泮作为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镇静、抗焦虑、抗惊厥等作用。
这个案例清晰地表明,在临床实践中,没有绝对最优的给药途径,只有最适合特定病情和患者状况的选择。
实操问题解答:方案中给药途径的描述详略程度
在直播最后的互动环节,武博针对听众提出的“方案中对特殊给药途径的描述应详细到什么程度”这一实际问题,给出了建议。
她指出,在方案撰写过程中,确实需要明确给药的具体要求。例如,对于皮下注射,应规定给药的部位范围(如大腿、腹部、上臂等),明确每日给药次数,以及说明在何种情况下需要更换注射部位。
然而,她从医学角度建议,描述不宜过度僵化。“我们希望规定得清晰,但不需要细致到指定第一次在哪个具体部位,第二次又必须在另一个特定部位。”她解释道,过于细致的规定反而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导致方案偏离,增加管理负担。关键在于把握“明确部位范围与轮换原则”和“避免过度指定每次操作细节”之间的平衡。这一解答为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者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提供了清晰的尺度把握。
武博总结道,给药途径和剂型的选择是临床试验中的关键决策之一,它贯穿于试验设计的科学性、执行的可行性、成本控制及最终数据的可靠性等多个维度。在创新药研发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对其深入理解与审慎选择,将成为提升整体临床开发效率与成功率的重要杠杆。
小临贴心提示
感谢收看有临直播并积极参与互动的观众,本次20位获奖名单已产生(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后台与您联系),礼品也会陆续寄出。更多精彩活动,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