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 | 神经领域放射性药物IRC评估的挑战与进展

2025-08-27

有临医药

42 #有临直播

8月21日,有临举办神经影像评估专题线上讲座。主持人芦鑫淼博士与焦方阳博士就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PET影像评估进行深度探讨。

 

主讲嘉宾焦方阳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师从神经核医学领域大家——华山医院左传涛教授。作为lead中心核心成员及IRC专家,曾参与包括GV-971、氟贝他苯等多项AD诊疗药物的临床试验,具有丰富的神经影像评估经验。

 

 

 

一、神经影像评估的重要性与流程

 

焦博士强调,不同于肿瘤领域可通过病理结果验证,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更依赖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在2021年发布的《抗肿瘤药临床试验影像评估程序标准技术指导原则》中也指出,在影像数据易出现偏差或需特殊量化方法的试验中,独立影像评估(IRC)具有重要价值。

 

神经影像评估是一个多步骤系统过程,焦博士强调,其中的图像质量控制环节是确保评估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他以Aβ-PET为例,详细介绍了7分制质控标准,包括脑区清晰度、噪声水平、脑室轮廓和左右对称性等。只有评分≥5分的图像才可进入正式阅片环节。

 

 

二、 常见图像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图像常出现以下几类问题:

  1. 分布异常:如基底节摄取不明显或本底过高,多与药物制备或注射相关;
  2. 运动伪影:因患者难以长时间保持静止而导致,可通过动态帧提取、重建优化等方式缓解;
  3. 配准误差PET与CT或MRI融合错位,需手动校正;
  4. 校正不足:未进行3D Hoffman脑模型校准,导致图像对比度下降。

焦博士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全过程回溯与标准化操作,包括定期设备校准、严格患者准备、技师培训等。

 

 

、帕金森病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评估案例

 

焦博士展示了多个PD患者图像,从早期到晚期,多巴胺能损害逐渐加重。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其多巴胺功能损害往往已超过70%。此外,PD与其他帕金森综合征(如PSP、MSA、DLB)在影像上也有特征性差异,有助于鉴别诊断。

 

Aβ-PET和Tau-PET是当前AD诊断和疗效评估的重要工具。焦博士重点讲解了Aβ-PET的视觉判读方法,为减少主观差异,推荐使用RCTU评分和BAPL评分系统进行标准化判读。BAPL=1为阴性,2为中度沉积,3为重度沉积。

 

视觉判读虽直观,但存在主观性强、一致性低等问题。焦博士介绍了半定量与定量分析方法,如SUVr和Centiloid标准化体系。Centiloid系统将无Aβ沉积的图像定义为0 CL,典型AD图像定义为100 CL,从而实现不同中心、不同显像剂之间的数据可比性。

 

 

互动问答

 

Q1:如何解决不同阅片专家对图像特征的主观解读差异?

观众提问:在阿尔茨海默病的IRC评估中,不同评估员/中心之间对影像特征(如Aβ沉积程度、FDG代谢异常)的主观解读差异是常见挑战。IRC在制定和培训评估员使用清晰、可操作、最小化主观性的判读标准方面,有哪些特别有效的经验或最佳实践?

 

A:从三个层面确保一致性:

  1. 评估内容多元化:不局限于单一脑区或指标,扩展至多个关键区域
  2. 方法标准化:采用人工与软件结合的方式完成定量分析
  3. 专家管理:精选来自头部三甲医院的专家,定期监测阅片一致性

弱阳性区域是差异的主要来源。我们采用"两图一重排"机制,同时特别关注前额叶和侧脑室周围等易出现弱阳性的脑区,建立典型图像集用于专家培训。

 

 

Q2:IRC在影像质控中的具体角色和处理流程

观众提问:IRC在审查入组影像的质量方面扮演什么角色?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影像,通常如何处理?

 

A:IRC是影像质控的最后关口,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 问题图像处理:分析问题来源,尝试非重新扫描手段解决
  2. 预防性质控:为重点中心提供详细影像采集标准和自查分析表
  3. 流程优化:做好首例患者图像采集和及时上传质控

需制定不同显像剂的图像质量评分标准。我们正在建立分层质控标准,同时满足视觉判读和定量分析需求。

 

 

Q3:如何确保评估流程的透明度和符合监管要求?

观众提问:IRC流程的透明度和可稽查性对监管审查至关重要。在确保评估流程完全符合GCP和监管机构要求方面,最关键的控制点是什么?

 

A:最关键的是保证评估的可溯源性和独立性。可溯源性需要确保各中心严格按章程执行采集;独立性要求严禁任何干预行为。建议参考FDA和CDE发布的相关指导原则。

 

 

Q4:AI工具在神经影像评估中的应用前景

观众提问:如何看待AI工具代替或辅助人工视觉评估?对于用于关键疗效终点的AI量化工具,其验证标准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A:AI辅助是发展趋势,但需理性看待:

  1. 定位:AI更适合初期筛查和辅助提供定量数据
  2. 验证挑战:缺乏金标准是最大挑战
  3. 数据要求:需要大量高质量、多中心、多设备的数据

AI模型需满足学习量足够大、经过临床使用验证、能解决多中心数据不一致性等技术要求。

 

 

Q5:多中心数据不一致性对AI模型的影响

观众提问:不同中心、型号的扫描仪产生的影像数据差异对AI模型泛化性是巨大挑战。有哪些实用的策略或技术手段?

 

A:解决策略包括:

  1. 数据质量前端控制:从源头确保数据可靠
  2. 扩大样本量:收集更多患者数据和药物种类
  3. 数据预处理:采用算法去除批次效应和中心效应

AI在神经影像评估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但需谨慎推进。只有在数据质量、算法验证和临床适用性三方面都达到要求,才能真正为药物临床试验提供可靠支持。

 

 

小临贴心提示

感谢收看有临直播并积极参与互动的观众,本次20位获奖名单已产生(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后台与您联系),礼品也会陆续寄出。更多精彩活动,欢迎持续关注!

 

 

关于临影医药

临影医药(有临医药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上海,是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CRO (Independent Review Committee, IRC),为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提供第三方独立影像评估服务,确保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加速临床试验、注册审批的进程,助力新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