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复肿大内科-友临会客厅”(第六期)圆满落幕

2025-10-09

有临医药

33 #品牌活动

 

 复肿大内科-友临会客厅第六期

共探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学研融合新路径

 

 

 

2025年9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与有临医药联合打造的“复肿大内科-友临会客厅”迎来第六期活动。本次沙龙聚焦“南沙细胞与基因产业创新研发政策解读”,不仅系统呈现了复肿的临床转化平台能力与南沙先行先试政策细节,更通过热烈的圆桌环节,推动产学研各方就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的关键难题展开务实对话。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 王红霞教授

 

沙龙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主任王红霞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序幕。她回顾了“复肿大内科-友临会客厅”过去五期所促成的多项合作与成果,认为友临会客厅系列活动已成为连接临床、科研与产业的关键桥梁。王教授强调,复旦肿瘤医院依托强大的临床资源与转化平台,正全力构建从靶点发现到新药临床研究的闭环生态,希望与各方共同推动中国CGT领域走向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 副院长 杨忠教授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副院长杨忠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复肿大内科在肿瘤内科领域的实力与重要地位。而精准医学研究院作为复旦大学、广州市与南沙区三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聚焦精准诊断、细胞基因治疗等五大方向,致力于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壁垒。而南沙作为国家级自贸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正逐渐成为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窗口。

 

 

有临医药创始人/董事长 王俊林先生

 

“我们在临床试验中执行雨林任务,共同构建生态,实现互相合作共赢。我们希望将优质产品和先进疗法技术快速转化为患者可及的优质产品。”有临医药创始人、董事长王俊林先生结合自身20余年医药全链条经验,指出当前CGT领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临床运营复杂、政策落地难等挑战。他呼吁企业、医院与政策方更紧密协作,通过平台化、标准化运作加速产品上市进程。

 

 

 

复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陈健华老师

 

有临医药中央医学部负责人 姜岚女士

 

会议上半场由复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陈健华老师主持,对复肿平台资源、南沙政策要点进行深入分享后,下半场由有临医药中央医学部负责人姜岚女士主持,从溶瘤细菌创新技术、CGT临床运营分享到圆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问题直击产业痛点。

 

 

复肿平台亮相: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全链条支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 陶中华教授

 

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陶中华教授系统介绍了复肿大内科及转化医学平台的资源与能力。他指出,科室自1965年建立以来,已成为国内肿瘤专科中的重要力量,目前临床研究中临床试验患者收治占比已超90%。在浦东、徐汇、松江布局了超2700平米的转化研究空间,涵盖类器官平台、液体活检、空间转录组、人工智能疫苗设计等前沿技术模块。平台构建了从临床队列样本库、新靶点筛选到新药临床转化的完整体系。尤其是在类器官库、CTC多标志物检测、代谢组学预后模型等方面已形成特色技术优势,为合作企业提供从早期靶点验证到临床研究申报的全流程支持。

 

南沙政策解读:先行先试,打造细胞治疗创新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 研究员 景莹博士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研究员景莹博士,首先就《南沙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她指出,南沙凭借其在大湾区的中心区位和“国家级自贸区”的政策优势,明确支持细胞与基因治疗企业经备案后开展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政策核心在于建立“备案管理、伦理互认、成本收费”的新机制,帮助企业覆盖部分研发成本。

 

随后,她在《免疫治疗毒副作用预测》报告中指出,随着免疫疗法的普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已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与治疗延续的关键挑战。其团队开发的irAEs风险预测模型,创新性地利用生物信息学与多组学数据,已获得国际认可并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管理指南引用,为临床前瞻性评估与干预提供了重要工具。

 

 

创新技术案例:溶瘤细菌开启实体瘤治疗新路径

 

缮维特生物创始人 于斌博士

 

维特生物创始人于斌博士分享了其团队研发的溶瘤细菌YB1平台。该技术基于沙门氏菌载体,通过合成生物学改造实现靶向肿瘤低氧区并在瘤内特异性增殖、携带并释放抗癌药物。令人印象深刻的是,YB1在宠物原发癌症IIT研究中展现出显著疗效,76只入组犬中客观缓解率(ORR)达63.3%,最长完全缓解(CR)超过4年。于博士介绍,其核心管线SAL-001已于今年9月获美国FDA静脉与瘤内注射双IND批件,初步人体IIT数据显示良好的安全性与肿瘤靶向性。目前团队正积极推进与复肿等临床中心的合作,希望尽快推动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运营实战分享:CGT临床研究的关键节点与风控

 

有临医药副总裁 林蓓女士

 

有临医药副总裁林蓓女士从CRO视角系统梳理了细胞治疗临床研究的全流程管理要点。她强调,从患者筛选、单采、桥接治疗、清淋预处理到细胞回输与随访,每个环节都需严格的质量控制与风险预案。她特别对CR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ICAN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等常见严重不良反应的管理进行了详细解析,指出CGT项目的成功源于“合规为基、质量为核”的全链条精细化管理。

 

 

圆桌讨论:打通路径,让创新真正惠及患者

 

临床专家、企业代表、CRO及政策制定方围绕细胞治疗项目的临床转化、南沙政策适配性与跨区域协作机制展开深入讨论。南沙地区在合规前提下支持“备案后补”“协议收费”等创新机制,并通过“专家托管病房”模式为创新疗法提供快速落地通道。

 

本次会议形成重要共识——各方携手打造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态赋能平台”。王俊林先生认为优质IND产品在获得人体数据后,将开启广阔的发展路径,以“两个月”为起点,未来的合作空间将持续拓展与深化。杨忠教授强调,未来将依托复旦肿瘤的多领域协作平台,联动复旦大学与所有参会伙伴,共同推动项目做实做优,最终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与关怀。

 

 

关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细胞与基因治疗中心」

中心围绕细胞与基因治疗医学重大科学前沿与重大科技任务,以临床需求为驱动,加强医研企合作,协同创新,开展前沿性、综合性细胞医学技术的创新科研与临床转化研究活动,打造国际接轨的生物免疫治疗转化研究平台,以及技术创新和创新团队的培养高地。

 

关于「复旦大学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高校成立了复旦大学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所,支持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转化。拥有高通量检测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小动物成像平台等,支持新药研发。旨在将临床问题通过创新转化平台,实现医学研产业的落地。

 

关于「复肿大内科-友临会客厅」

「复肿大内科-友临会客厅」是复旦肿瘤医院大内科与有临医药共同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科学家、临床专家和生物药企创始人和临床负责人,就解决抗肿瘤新药研发的难题与挑战进行深入讨论,促进各方共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