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有临医药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
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MM临床试验数量也逐渐增多,疗效评估在MM临床试验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目前,MM的疗效评估仍然采用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2016标准。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CACA)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制定了《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估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国指南(2024 年版)》,为MM的疗效评估提供全面参考。
MM的疗效评估相对于实体瘤和其他血液肿瘤更为复杂,主要基于血、尿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测定,结合骨髓中浆细胞数量及全身影像学等指标,具体如下:
在IMWG原文指南中,疗效评估标准下方注释(e336页)和讨论的内容(e340页)中,有很多补充说明的信息,这些信息在MM疗效评估过程中是很关键的、不容忽视的细节内容。下面列举了几个比较常见且比较重要的细节问题,并举例进行说明。
一、疗效评估注意事项及举例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PR或MR是终点指标,患者在基线时必须有可测量的病灶,如果基线没有可测量的病灶,则只能评估CR及以上或疾病进展(PD)。在MM早期临床试验中,入组的人群一般要求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病灶,部分临床试验中也把血清M蛋白浓度≥5 g/L作为可测量病灶的标准。
举例:MM临床试验中,可能筛选期和基线期会有两次血/尿疗效指标结果,如筛选期血清M蛋白为15g/L,基线期血清M蛋白为18g/L,则以基线期18g/L(距离给药最近的一次)的结果作为后续疗效评估的基线值。
举例:如受试者基线血清M蛋白为4g/L,24h尿M蛋白30 mg/24h,血清游离轻链κ为600mg/L(受累轻链),λ为120mg/L,前两项指标均不可测量,则后续疗效评估只需评估受累和非受累轻链差值和比值的变化。
举例:如受试者基线血清M蛋白为15g/L,24h尿M蛋白为500 mg/24h,这两个指标均可测量。经治疗后,血清M蛋白降低≥90%,符合VGPR的标准,但是24h尿M蛋白<200 mg/24h且>100mg/24h,符合PR的标准,则总体疗效评估应以改善程度较低者为准,评估为PR。
举例:如受试者基线血清M蛋白为4g/L,24h尿M蛋白600 mg/24h,只有24h尿M蛋白是可测量指标,那么后续疗效评估就以尿M蛋白的变化为准。经治疗后,尿M蛋白减少≥90%或降至<200 mg/24h,符合PR标准,即评估为PR,无需评估血清M蛋白指标变化多少。如果尿M蛋白降至<100 mg/24h,达到VGPR标准,那么要求血清M蛋白也需要满足VGPR,即降低≥90%或检测不到。但是如果血清M蛋白升至10g/L,达到进展标准,那总体疗效评估应为PD。
举例:如受试者基线血清M蛋白为4g/L,24h尿M蛋白定量600 mg/24h,经治疗后,尿M蛋白减少降至<100 mg/24h,符合VGPR标准,如果后续治疗后尿M蛋白升至120 mg/24h,符合PR的标准,但是未达疾病进展标准,则疗效评估仍然为VGPR。
二、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Kumar S, Paiva B,et,al. 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 consensus criteria for response and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assessment in multiple myeloma. Lancet Oncol. 2016 Aug;17(8):e328-e346.
[2].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CACA)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骨髓瘤与浆细胞疾病学组.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估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国指南(2024 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4年12月第45卷第12期.
撰写:白丹丹
审核:李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