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突破CGT临床试验困局与创新实践

2025-05-14

有临医药

30 #行业会议

 

 

近年来,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CGT)行业呈爆发式增长,已从“拓荒期’”迈入“深水区”。但高增长航道暗礁隐现——研发成本为传统药物的3-4倍,同时中美监管标准差异导致IND申报周期延长、专利布局滞后,以及伦理审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临床开发成功率远低于传统生物药。

 

对此,有临医药CMO韩海雄博士以《突破与挑战:CGT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执行的核心要素》为题,在5月10日由动脉网主办的“2025 VBEF 100——CGT创投及BD新机遇论坛”现场,系统解析了该领域的核心挑战与破局路径,为行业提供实践性洞见。

 

 

CGT药物的特殊性:复杂性催生新问题  

 

韩博指出,CGT药物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临床试验设计的根本性挑战:  

  • 类型复杂多样:包括细胞治疗(CAR-T、干细胞)、基因治疗(基因编辑、基因敲除)、溶瘤病毒、核酸药物(mRNA疫苗)及复合型疗法(基因改造细胞联合mRNA疫苗)等。  
  • 长效性与不可逆性:CGT药物具有自我扩增、正反馈放大等特点,可能产生永久性疗效,但也导致长期安全性风险的不可控性。  
  • 个性化与个体差异:高度定制化的治疗方案使得药物制备周期、药物产能、患者依从性管理、统计学分析难度陡增。  

 

“这些特性决定了CGT临床试验必须突破传统框架,重新定义设计逻辑。”韩博总结道。

 

 

核心挑战:从方案设计到监管的多重难题

 

结合有临医药的实践经验,韩博揭示了CGT临床试验设计中的五大核心挑战:  

  • 剂量与给药方案的模糊性:传统MTD(最大耐受剂量)模式失效,起始剂量难以换算,给药间隔与次数需通过动态调整优化。  
  • 疗效评价周期长:部分疗法需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显现效果,科学严谨性及临床试验投入与商业回报难以平衡。   
  • 安全性与递送效率的平衡:基因编辑的脱靶效应、病毒载体的毒性风险,以及非病毒载体递送效率不足,成为掣肘研发的关键因素。适应症选择上,要考虑可接受的毒性及受认可的疗效水平的平衡。  
  • 个体化治疗的统计学困境:个体化治疗导致患者人群划分、疾病基线状态及个体疗效水平差异显著,传统统计学方法难以适用。  
  • 全球监管与成本拉锯:中美双报需同步满足FDA风险管控与CDE临床急需要求。  

 

 

破局之道:创新策略与全球化协同

 

 

就上述难点,韩博分享了有临医药通过中美双报、创新试验设计及全球化运营的成功经验:  

  • 优化给药方案:给药间隔和次数的优化是CGT临床试验设计的关键,个性化给药方案是未来趋势。
  • 联合/单用疗法: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特性、患者需求和临床目标,通过科学的试验设计来验证联合疗法的有效性。  
  • 应对个体差异的技术革新:引入人工智能与真实世界数据(RWD),建立患者分层模型,减少统计偏差;采用自动化封闭式生产降低个性化治疗成本。  
  • 平衡安全性与效率:优化基因编辑工具,开发非病毒载体,并推动监管部门接受新型终点指标。  
  • 全球化运营实现降本增效:依托中美双报策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体系及数据互认机制,助力申办方大幅缩短药物上市周期。例如,某溶瘤病毒项目通过中美协同布局及申报后,成功压缩审批周期长达12个月;借助中国研究者发起试验(IIT)数据,该项目II期临床试验被加速推进,已于美国展开
  • 成本与监管的复杂性:优化生产工艺和加强监管协调是降低成本和满足监管要求的关键。  

 

韩博特别强调了真实世界证据(RWE)的价值:“RWE不仅能加速审批,还可优化试验设计。例如,利用真实世界中的长期随访数据,可提前预测试验中的安全性风险。”

 

 

未来方向:实体瘤、RWE与全球化浪潮

 

在展望未来时,韩博提出了三大趋势:  

  • 实体瘤与慢性病拓展:目前54%的CGT管线聚焦实体瘤,但其微环境复杂性要求更创新的载体设计与联合策略。  
  • 真实世界证据重塑研发: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依据,推动监管部门接受RWE作为加速审批的关键数据。  
  • 构建全球化临床网络:中国药企需建立跨国协作能力,有临医药通过同步桥接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与海外产品本土临床开发,双向驱动国际引进与本土创新出海。  

 

在技术革新、政策支持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驱动下,未来十年,CGT产业将重塑全球医疗价值链。尽管产业化航程遍布暗礁,但指向临床价值的创新罗盘始终紧握在开拓者手中,中国CGT力量的崛起正为全球患者点亮治愈曙光。有临医药凭借专业技术沉淀、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及全球化协同的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护航中国创新药企驶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