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7
临影医药
2024年2月,瑞士巴塞尔的诺华总部,一份财报在全球医药界掀起海啸:核素偶联药物(Radioligand Therapy, RLT)Pluvicto(通用名:Lutetium 177Lu vipivotide tetraxetan)年销售额近14亿美元,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放射性治疗药物。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诺华在核医学领域的霸主地位,更揭示了一个颠覆性技术的商业化奇迹——当放射性同位素与靶向分子精准结合,癌症治疗从此进入“核弹级打击”时代。
起源:放射性药物的百年蛰伏与突破契机
核医学的“冷板凳”岁月(1940s-2010s)
1941年,美国科学家发现碘-131可治疗甲状腺癌,开启了放射性药物时代。但此后80年,核医学始终困于两大瓶颈:
2010年前后,两大技术突破悄然交汇:
PSMA靶点的发现:前列腺癌的“死亡密码”
2008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团队首次确认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前列腺癌细胞表面高表达,且与肿瘤恶性程度正相关。这一发现引发全球药企竞逐,但如何将放射性核素精准送达PSMA靶点,仍是一道未解难题。
初创时代:Endocyte的豪赌与困境(2010-2017)
小公司的“疯狂创意”
2010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生物技术公司Endocyte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将靶向PSMA的小分子偶联于放射性核素。其核心分子设计为:
靶向头:脲基小分子,特异性结合PSMA;
连接臂:可调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化学链;
弹头:镥-177,释放β射线杀伤肿瘤。
2013年,代号为PSMA-617的分子完成临床前研究,动物实验显示其对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惊人疗效。
资本寒冬中的挣扎
尽管技术前景广阔,Endocyte却陷入困境:
生产壁垒:镥-177需通过核反应堆辐照镱-176获得,全球仅少数供应商能稳定生产;
监管疑虑:FDA对放射性药物的安全性审查极为严苛;
资金枯竭:2015年,Endocyte股价暴跌60%,被迫裁员重组。
转折点:诺华的“核药帝国”野心(2018-2020)
21亿美元的天价收购
2018年10月,诺华宣布以21亿美元收购Endocyte,震动行业。这笔交易背后是诺华CEO Vas Narasimhan的“核药帝国”战略:
管线整合:诺华已拥有镥-177生产商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AAA);
治疗生态:打造“诊断-治疗”闭环(PSMA PET显像剂Locametz + Pluvicto);
产能布局:投资1亿美元扩建新泽西州核药生产基地。
临床III期的生死时速
2020年,Pluvicto的III期临床试验VISION研究公布结果:
831名mCRPC患者中,Pluvicto组死亡风险降低38%(HR=0.62);
影像学进展风险下降60%(HR=0.40);
但严重骨髓抑制发生率高达10.6%,提示安全性挑战。
尽管数据亮眼,分析师却质疑:“放射性药物的复杂供应链,真能支撑商业化吗?”
登顶之路:诺华的“核药霸权”密码(2021-2024)
破解生产“不可能三角”
放射性药物的商业化需同时满足:
短半衰期:镥-177从生产到注射仅7天窗口期;
全球分发:需在48小时内将药物送达全球医院;
精准剂量:每例患者需定制放射活度(±10%误差)。
诺华的解决方案
分布式生产:在美国、欧洲、亚洲建立9个“即时生产中心”,就近供应;
AI调度系统:通过实时物流数据优化运输路线;
模块化工厂:单个生产基地可在72小时内切换生产不同核药。
颠覆传统医疗场景
诊疗一体化:患者先接受PSMA PET扫描(Locametz),确认靶点表达后再使用Pluvicto,避免无效治疗;
门诊化治疗:传统化疗需住院数日,Pluvicto仅需30分钟静脉注射,患者可当天返家;
定价策略:单疗程定价4.25万美元,全年治疗费用约25万美元,但较CAR-T疗法(40万美元)更具性价比。
碾压式市场扩张
2022年Pluvicto上市首年销售额即达2.8亿美元,2024年飙升至14亿,其成功归因于:
KOL营销:锁定全球顶级泌尿肿瘤中心(如MSKCC、MD安德森),通过权威医生背书快速渗透;
患者援助计划: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按疗效付费”方案,缓解支付压力;
适应症拓展:2023年获批用于前列腺癌术后辅助治疗,患者池扩大3倍。
暗战:核药江湖的生死竞速
竞争对手的狙击
拜耳:押注α核素(锕-225-PSMA),宣称“更强杀伤、更少副作用”;
强生:开发口服PSMA抑制剂组合疗法,试图规避核药供应链难题;
中国企业:恒瑞医药、远大医药布局镥-177仿制药,试图以价格战分羹。
诺华的护城河
专利网:核心专利US 10,800,755覆盖PSMA-617分子结构,有效期至2037年;
核素垄断:通过AAA控制全球60%的镥-177产能;
生态闭环: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数据壁垒,让后来者难以复制。
未来:核医学的“银河战舰”驶向何方?
技术迭代:从镥-177到α核素
诺华已启动Pluvicto的“2.0版本”研究:锕-225(Ac-225):α射线射程仅2-10个细胞直径,对微转移灶更精准;
双靶点偶联:同时靶向PSMA和CD46,应对肿瘤异质性;
自研核反应堆:投资4亿欧元在瑞士建造专用核素生产堆,摆脱外部依赖。
适应症“开荒”
乳腺癌:靶向HER2的镥-177偶联药物已进入II期临床;
胰腺癌: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突破纤维化屏障;
神经内分泌瘤:替代传统PRRT疗法(镥-177-DOTATATE),争夺50亿美元市场。
伦理争议
辐射污染风险:患者排泄物需特殊处理,居家治疗引发公众担忧;
医疗资源虹吸:核药中心建设成本高昂,可能加剧医疗不平等;
定价正义:非洲国家至今未纳入Pluvicto供应体系,引发WHO批评。
Pluvicto的史诗级逆袭,不仅是科学创新的胜利,更是资本、工程与战略的完美合谋。当诺华在新泽西州的核药工厂昼夜不息地生产镥-177,那些曾经嘲笑“核医学是博物馆技术”的人终于意识到:在癌症战争的至暗时刻,人类最古老的毁灭力量——放射性,正以最精密的方式成为救赎之光。
撰写:芦鑫淼,审核:秦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