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IST评估方法与标准深度解析:实体瘤疗效评价的新里程碑

2025-10-29

临影医药

16 #IRC

 

 

在肿瘤治疗领域,疗效评估是指导治疗方案调整、预测患者预后及推动新药研发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基于解剖结构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虽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评估肿瘤代谢活性变化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其独特的代谢成像优势,为肿瘤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此背景下,PERCIS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Response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实体瘤PET疗效评价标准)应运而生,成为肿瘤疗效评价领域的一颗璀璨新星。本文将对PERCIST评估方法与标准进行全面解析。

 

 

一、PERCIST的诞生背景与意义

 

1.1 传统疗效评价标准的局限性

 

20世纪70年代WHO首次提出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以来,该标准在指导肿瘤治疗、评估治疗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肿瘤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WHO标准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例如,该标准未明确规定最小病灶的大小及测量病灶的数量,导致不同研究组之间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同时,它未能充分考虑淋巴结转移灶和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的CTMRI影像信息,使得评价结果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

 

为了克服WHO标准的不足,1999EORTC(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首次提出了采用18F-FDG PET评价肿瘤治疗疗效的标准,即EORTC标准。该标准首次将PET影像信息纳入疗效评价体系,为肿瘤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EORTC标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采用体重校正的SUV(标准化摄取值)存在重复性差、变异大等问题,且缺乏严格的定量要求。

 

1.2 PERCIST的提出与发展

 

基于EORTC标准的不足和临床实践的需求,2009Wahl等人在《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上发表了PERCIST 1.0标准,标志着实体瘤PET疗效评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PERCIST标准不仅引入了瘦体体重校正的SUVSUL,标准化摄取值校正瘦体体重),消除了脂肪对计算18F-FDG摄取的影响,还采用了SUL峰值(SULpeak)作为评价指标,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重复性。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PERCIST标准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目前,PERCIST已成为肿瘤疗效评价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

 

 

二、PERCIST评估方法详解

 

2.1 PERCIST的基本原则

 

PERCIST标准基于肿瘤对18F-FDG的摄取程度来评估治疗效果,其核心原则包括:

  • 定量评估:通过测量肿瘤病灶的SULpeak值,实现疗效的定量评估。
  • 代谢变化为主:重点关注肿瘤代谢活性的变化,而非单纯依靠肿瘤大小的改变。
  • 可比性:确保不同时间点PET图像的可比性,以准确反映治疗效果。
  • 标准化:制定严格的图像采集、处理和分析流程,确保评价结果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2.2 PERCIST的图像质控要求

 

为确保PET图像的质量和可比性,PERCIST标准对图像采集和处理提出了严格要求:

  • 背景活动测量:在每次检查中,需测量右肝叶或胸部降主动脉血池的SULmean值作为背景参考。右肝叶VOI(感兴趣区)为直径3cm的球形区域,避开中央胆管、大血管及肉眼可见的转移灶;若肝部有病变,则以胸部降主动脉血池作为背景,VOI为直径1cm、长度2cm的柱体。
  • 注射到成像时间:基线检查与随访检查的注射到成像时间差应≤15分钟,且两次检查的注射到成像时间均应≥50分钟且≤70分钟,以减少因时间差异导致的SUL值变化。
  • 设备一致性:使用相同的成像设备、采集协议、重建协议及软件版本进行检查,以确保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 剂量差异:基线检查与随访检查的注射剂量差异应≤20%,以减少剂量差异对SUL值的影响。

 

2.3 PERCIST的靶病灶选择与测量

 

  • 靶病灶选择:每次检查时,需重新评估并筛选出SULpeak值最高的肿瘤作为靶病灶。靶病灶不必相同,但应能充分代表所累及器官的肿瘤代谢活性。
  • 测量方法:采用直径1.2cm的球形VOI(相当于约1mL的体积)手动拖动至靶病灶的SULpeak值最高点,记录该点的SULpeak值。SULpeak值不一定出现在SUVmax(单像素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的像素点上,甚至可能不包含此像素点。
  • 最小可测量病灶:靶病灶的SULpeak值在基线检查时应1.5×肝背景SULmean+2×标准差),以确保治疗前后SUL值的变化能够在动态范围内被准确测量。

 

2.4 PERCIST的疗效评估标准

 

PERCIST标准将肿瘤疗效分为四个等级:

  • 完全代谢缓解(CMR:所有病灶的FDG摄取均低于肝脏/主动脉参考区,且无肉眼可见的代谢增高灶;与基线检查相比,无新增病灶。
  • 部分代谢缓解(PMR:与基线检查相比,靶病灶的SULpeak值下降至少30%SUL绝对值下降至少0.8
  • 疾病稳定(SMD:除CMRPMR及疾病代谢进展(PMD)以外的状态。
  • 疾病代谢进展(PMD:与基线检查相比,靶病灶的SULpeak值升高至少30%SUL绝对值上升至少0.8;或靶病灶的TLG(总病灶糖酵解)升高75%;或有新增病灶。

 

 

三、PERCIST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

 

尽管PERCIST标准在肿瘤疗效评估中显示出独特优势,但其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 图像配准问题:传统配准方法易受患者姿势、检查床设置等因素影响,导致配准失败。
  • 靶病灶选择与测量:靶病灶的选择和测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同阅片人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制定严格的靶病灶选择标准和测量流程,以及采用自动化测量工具,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 患者准备与给药:患者准备(如空腹、血糖控制)和给药(如注射剂量、注射时间)的差异可能影响SUL值的测量。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患者准备和给药流程,可以确保SUL值测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设备差异与校准:不同成像设备之间的性能差异可能影响SUL值的测量。通过定期校准设备、统一采集协议和重建参数,可以减少设备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四、PERCIST与RECIST的对比与融合

 

4.1 PERCISTRECIST的异同点

 

PERCISTRECIST作为肿瘤疗效评价领域的两大标准,各有其独特优势和局限性。RECIST标准基于肿瘤大小的改变来评估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但其无法准确反映肿瘤代谢活性的变化,尤其是在评估新辅助治疗、靶向治疗等疗效时显得力不从心。PERCIST标准则基于肿瘤对18F-FDG的摄取程度来评估治疗效果,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肿瘤代谢活性的变化;但其操作相对复杂,对图像质量和设备性能要求较高。

 

4.2 PERCISTRECIST的融合应用

 

在实际临床实践中,PERCISTRECIST标准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融合应用。例如,在评估新辅助免疫化疗疗效时,可以同时采用RECIST标准评估肿瘤大小的改变,采用PERCIST标准评估肿瘤代谢活性的变化。通过综合分析两种标准的结果,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此外,随着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发展,PET/MRI等新型影像设备的出现为PERCISTRECIST的融合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PET/MRI结合了PET的代谢成像优势和MRI的高软组织分辨率优势,能够同时提供肿瘤的解剖结构和代谢信息。通过采用PET/MRI进行疗效评估,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肿瘤的治疗效果和生物学特性。

 

 

撰写:芦鑫淼

审核:秦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