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临影医药

在肿瘤治疗领域,疗效评估是指导治疗方案调整、预测患者预后及推动新药研发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基于解剖结构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虽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评估肿瘤代谢活性变化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其独特的代谢成像优势,为肿瘤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此背景下,PERCIS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Response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实体瘤PET疗效评价标准)应运而生,成为肿瘤疗效评价领域的一颗璀璨新星。本文将对PERCIST评估方法与标准进行全面解析。
一、PERCIST的诞生背景与意义
1.1 传统疗效评价标准的局限性
自20世纪70年代WHO首次提出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以来,该标准在指导肿瘤治疗、评估治疗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肿瘤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WHO标准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例如,该标准未明确规定最小病灶的大小及测量病灶的数量,导致不同研究组之间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同时,它未能充分考虑淋巴结转移灶和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的CT、MRI影像信息,使得评价结果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
为了克服WHO标准的不足,1999年EORTC(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首次提出了采用18F-FDG PET评价肿瘤治疗疗效的标准,即EORTC标准。该标准首次将PET影像信息纳入疗效评价体系,为肿瘤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EORTC标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采用体重校正的SUV(标准化摄取值)存在重复性差、变异大等问题,且缺乏严格的定量要求。
1.2 PERCIST的提出与发展
基于EORTC标准的不足和临床实践的需求,2009年Wahl等人在《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上发表了PERCIST 1.0标准,标志着实体瘤PET疗效评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PERCIST标准不仅引入了瘦体体重校正的SUV(SUL,标准化摄取值校正瘦体体重),消除了脂肪对计算18F-FDG摄取的影响,还采用了SUL峰值(SULpeak)作为评价指标,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重复性。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PERCIST标准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目前,PERCIST已成为肿瘤疗效评价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
二、PERCIST评估方法详解
2.1 PERCIST的基本原则
PERCIST标准基于肿瘤对18F-FDG的摄取程度来评估治疗效果,其核心原则包括:
2.2 PERCIST的图像质控要求
为确保PET图像的质量和可比性,PERCIST标准对图像采集和处理提出了严格要求:
2.3 PERCIST的靶病灶选择与测量
2.4 PERCIST的疗效评估标准
PERCIST标准将肿瘤疗效分为四个等级:
三、PERCIST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
尽管PERCIST标准在肿瘤疗效评估中显示出独特优势,但其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四、PERCIST与RECIST的对比与融合
4.1 PERCIST与RECIST的异同点
PERCIST与RECIST作为肿瘤疗效评价领域的两大标准,各有其独特优势和局限性。RECIST标准基于肿瘤大小的改变来评估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但其无法准确反映肿瘤代谢活性的变化,尤其是在评估新辅助治疗、靶向治疗等疗效时显得力不从心。PERCIST标准则基于肿瘤对18F-FDG的摄取程度来评估治疗效果,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肿瘤代谢活性的变化;但其操作相对复杂,对图像质量和设备性能要求较高。
4.2 PERCIST与RECIST的融合应用
在实际临床实践中,PERCIST与RECIST标准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融合应用。例如,在评估新辅助免疫化疗疗效时,可以同时采用RECIST标准评估肿瘤大小的改变,采用PERCIST标准评估肿瘤代谢活性的变化。通过综合分析两种标准的结果,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此外,随着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发展,PET/MRI等新型影像设备的出现为PERCIST与RECIST的融合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PET/MRI结合了PET的代谢成像优势和MRI的高软组织分辨率优势,能够同时提供肿瘤的解剖结构和代谢信息。通过采用PET/MRI进行疗效评估,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肿瘤的治疗效果和生物学特性。
撰写:芦鑫淼
审核:秦维伟